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新闻要闻 2025-09-14 23:06:02 4662

  当传统扎染技艺遇上青年创新思维,三下乡会碰撞出怎样的广西火花?7月12日至17日,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“丹山靛韵·非遗薪传”实践团深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,建院践服手忙脚乱网通过“非遗学习+创新设计+直播推广”的学非兴全链条实践,激活优秀传统文化,遗实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。村振

  实践团首站走进非遗博物馆,三下乡探寻蓝靛染艺背后的广西文化基因。在非遗博物馆,建院践服队员们发现扎染纹样与青花瓷纹异曲同工,学非兴猴鼓舞节奏与壮族铜鼓文化共鸣。遗实从靛蓝染料的村振“一锅靛蓝煮春秋”到纹样中“太阳纹映照着各族对光明的共同向往”,师生们梳理出扎染技艺与瑶族迁徙史、三下乡手忙脚乱网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广西深层关联。“这些技艺印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建院践服历史。原来扎染不只是瑶族的‘独美’,更是各民族共赏自然、敬畏生命的共同表达!”队员们感慨道。

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队员们到非遗博物馆学习扎染文化历史

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跳猴鼓舞

  实践团走进国家级瑶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何金秀的农家小院,向她学习靛蓝扎染的技艺。何金秀耐心向队员们讲述扎结、浸染、拆线的全过程,大家第一次发现,原来一朵花的蓝、一片叶的青,都藏在绳结与染缸的秘密里。

  传统村落,石阶曲径、木楼错落,民族风情自巷陌间漫溢。在青瓦白墙的村道旁,实践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服饰秀。队员们身着亲手染制的靛蓝纹样服饰,缓步成列,衣角翻飞似流动的云霞,让寻常巷陌瞬间化作“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”的流动秀场。

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非遗传承人教授队员们制作扎染作品

广西建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以非遗实践服务乡村振兴

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的扎染作品

  实践团充分发挥信息工程专业优势,让非遗技艺从“文化符号”变成“发展动能”。队员们与何金秀一道,对太阳纹、云纹等民族共通纹样进行数字化整理,建立纹样数据库;开发文创产品,设计帆布包、服饰等现代扎染作品;在非遗扎染手工坊搭建云上课堂,直播讲解扎染技艺和民族团结故事,首场获2万余点赞。“直播课把蓝白布的故事讲到了网友心坎里,让非遗真正活了起来。这份用心就是推动乡村振兴最鲜活的青春力量!”怀里村第一书记说。

  活动尾声,实践团与当地共建“非遗扎染实践研学基地”,未来将持续推进“非遗技艺传承+文创产品开发+电商助农实践”。“这不仅是文化传承,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。”团队负责人表示。

  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朱秋燕 韦杏霖)

[ 责编:张倩 ]
本文地址:http://dongying.gdjxjd.com/news/657b61598727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一图读懂丨世运会——奥运项目的“孵化器”与“试验田”

如何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?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

中交地产1元“退房”:战略转型与债务困境下的断臂求生

人工智能催生药物研发和治疗新模式

全红婵已到暨南大学报到,就读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

友情链接